梅贻琦:清华四大哲人之一,讲究民主治校,一心为公
梅贻琦:清华四大哲人之一,讲究民主治校,一心为公
“寡言君子”梅贻琦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为梅曾臣长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
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都是拥护梅校长。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
梅贻琦
建校之难
西南联大组建之初,西南联大常委会梅贻琦几次登门看望梁思成这位清华老学生时,邀请梁氏夫妇充当联大校舍的设计师,梁林夫妇为能接受这一任务深感荣幸。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这年7月,联大选定并购置昆明西北城外三分寺的120余亩土地作为校舍,初步预算暂定为20万元。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花了半个月时间,拿出了第一套设计方案,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定。因政府拨款困难,经费难以到位,设计方案被迫一改再改。原计划中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改成二层,未久矮楼又变成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但经校委会研究,除图书馆和食堂使用砖木结构和瓦屋顶外,部分教室和校长办公室可以使用铁皮屋顶,其他建筑一律覆盖茅草。梁思成听罢,感到忍无可忍,径直来到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纸狠狠地拍在桌子上,大声嚷道:“改,改,改!从高楼到矮楼,又到茅草房,还要怎么改?!”梅贻琦见平时总是心平气和的老学生一反常态地恼怒起来,叹了口气,起身像对待耍脾气的小孩子般和颜悦色地说道:“思成啊,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态度,请在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为清华园建几栋世界一流的建筑物,算是对今天的补偿,行吗?”梁思成望着梅贻琦温和中透过坚毅的目光,想起时局艰难,泪珠从眼角悄然滑落下来。
西南联大校舍
民主治校
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作为校长,梅贻琦尽职尽责,关心、重视人才的培养,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在他就任校长期间,近百位知名学者受聘于清华,闻一多、王力、钱穆、潘光旦、冯友兰、朱自清、陈寅恪、俞平伯、吴宓、金岳霖、张岱年、吴晗、叶企孙……在治学方面,他有一个中心的思想,就是大学的主要工作是传授和研究学术,有大师才能成其为大学,没有大师就不成其为大学。梅贻琦理想中的教授,是德才兼备的;梅贻琦理解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包含知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全面发展的全人格教育。因此,梅贻琦上任后,将延揽一流师资看作为“努力奔赴第一事”。一方面他充分尊重原教授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又多方礼聘。
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时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除了爱惜人才,梅贻琦的治学也是相当严谨的。盛传梅贻琦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任何一门课,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梅贻琦恂恂儒雅,为人谦冲祥和,处事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上,他与清华的广大教师是一致的。
演讲中的梅贻琦
梅贻琦尊重清华“教授治校”的民族传统。他常称自己“无为而治”、“吾从众”,这并不是他没有主见,而是充分尊重教授们的治校意见,他往往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折冲定夺,让大家都能满意。
作为校长,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掌握了多大权力的“官”,而是在学术的传授和研究上负有创造条件、改善条件职责的一人。在他几十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始终认为:教育机构要多做些推动教育、推动学术发展的事情,千万不能演变成一个官僚衙门。
生活之艰
当时昆明的物价接连上涨,梅贻琦作为校长,生活更是无比艰苦。
我们来看看当时昆明的物价
一:一种就是最不值钱的油炸烩(油条),每一条要卖到二千元,后来涨到五千元,再后来涨到一万元。
二: 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买一盒火柴,要一万元。拿凤凰牌(最有名的一种)来说,我叫学生细细点了一下,一盒火柴大致七十根,用一万元计算,就是一根要值到一百三十三元。
——摘自陈存仁的日记
民国的火柴
梅贻琦出任校长时,还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他下令废除一切校长特权和补贴。梅贻琦的这一举措,无疑为梅家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即便如此,对于丈夫的一切决定,韩咏华依旧全力支持。“有人建议我们把炉子支在 “冠生园”门口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做。卖糕时我穿着蓝布褂子,自称姓韩不说姓梅,尽管如此,还是谁都知道梅校长的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
梅贻琦与妻子韩咏华
1941年7月的一天,梅贻琦正在成都公干,择日要赶回昆明开会。正巧,一位航空公司工作的朋友来拜访他便为他联系了飞机票。可西南联大的会议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可到了开会的头一天晚上梅贻琦还没回来。可就在开会前20分钟,梅贻琦回来了,只见他灰头灰脸,一身疲惫的样子,进了会场便和教育部的人道歉。后来,与会人员知道,本来梅贻琦定的是机票,可就在他要走的前三天,突然有一个乘邮机车,能给国家省下好几百块钱,何乐而不为呢?
评价
联大之魂,师之大也。
西南联大校歌里有一句歌词“绝徼移栽桢干质”。而托举起祖国未来脊梁的,正是西南联大的老师们。
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老师曾说: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电影《无问西东》的剧照
寡言君子,生为清华。民主治学,一心为公。
他无愧是清华四大哲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