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叶汇

​邺城之乱(下):麹义之死

点击: 来源:逸叶汇
摘要:邺城之乱(下):麹义之死 将军百战身名裂,英雄的谢幕,往往是落寞的。 本文是“邺城之乱”系列下篇。 上篇围绕初平四年(193)“黑山军之乱”的主题,本篇是以幕后牵涉的重要

邺城之乱(下):麹义之死

将军百战身名裂,英雄的谢幕,往往是落寞的。

本文是“邺城之乱”系列下篇。

上篇围绕初平四年(193)“黑山军之乱”的主题,本篇是以幕后牵涉的重要人物“麹义”为核心进行叙述。

注:麹义,一作鞠义,一作趜义。

注:本文受方诗铭《袁绍、张燕争夺冀州的战争》一文启发所写,但观点与方老有出入,权作一家之言。

“邺城之乱”台前是黑山军,幕后却牵涉了一位重要人物:麹义。

本文共 4500 字,阅读需 9 分钟

麹义其人

麹义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

麹义是袁绍阵营的头号大将,以现存史料看,无论是临敌陷阵还是战术指挥,均为不俗。其武略远胜所谓的“河北四庭柱”。

注:河北四庭柱,即颜良、文丑、高览、张郃。

麹义在《三国志》与《后汉书》均无传。但袁绍与公孙瓒争雄河朔,麹义却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其人生年不详,卒年亦不详。从《后汉书》记载可推测死于建安元年(196)之后,建安三年(198)之前。

注:兴平二年(195)麹义围攻公孙瓒,岁余断粮而退。可知其至少活到建安元年(196)。建安三年(198)袁绍报瓒书,明言麹义已死,可知其卒于之前。

麹义之死,记载极端隐晦。说麹义自恃功大,盛气凌人,引来袁绍猜忌而被杀。

麹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英雄记》

但如何“骄矜自负”,又怎样“构罪袁绍”,史书却讳莫如深、难觅踪迹。

从现存史料推断,麹义大概率曾牵涉进初平四年(193)的“邺城之乱”。之后遭到袁绍隐诛。

袁绍报瓒书

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

建安三年(198),袁绍对公孙瓒发动了最后的歼灭战。公孙瓒困坐易京楼,徒待夷灭。

此时麹义已死。

袁绍发动总攻之前,曾给公孙瓒修书一封,收录于《汉晋春秋》。这封信是解释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信中,袁绍将“平定邺城叛乱”与“诛杀麹义”二事并列,颇有隐喻。

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麹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袁绍与瓒书》引自《汉晋春秋》

西山陆梁,即黑山陆梁。袁绍在击溃于毒叛军之后,前往讨伐;将黑山酋帅青牛角、李大目、于羝根等人一并剿灭。

注:吕布此时与袁绍合兵,共击黑山张燕,事见《魏书七 吕布传》。

值得注意的是,随黑山军败死者,尚有壶寿。

注:壶寿,是关中军派往关东的冀州刺史,一者用来取代袁绍;二者用来声明刘协朝廷对刘虞朝廷的主权。

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麹义余残,畏诛逃命

壶寿所反映的、其实是关中军政府(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段煨)与关东军政府(曹操、袁绍、刘表)的幕后较量。

壶寿其人,始末失考。仅知是李傕、郭汜的长安伪政府派到关中的楔子。

壶寿作为献帝在关东的代言人,与黑山相勾结,本不合情理;但考虑到灵帝末年,曾招安杨凤为“黑山校尉”,招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可以想见,壶寿与黑山军是通过这层关系(灵帝-献帝父子)搭上的线。

但牵线人又是谁呢?

牵线人大概率就是麹义。

理由很明显,李傕、郭汜等凉州豪强,与关东诸侯素不睦,且习俗、语言完全不同。作为楔子的壶寿,如想将势力插入关东总帅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势必需要通过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习俗的人。

在汉末环境下,其实就是“乡党故人”。

袁绍阵营中的主要构成是河北人和颍川人,哪儿去找凉州人?

绍军大将麹义,就是凉州人。

麹氏本凉州豪族,武威姑臧人。其族尚武、气力过人。

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英雄记》

《三国志》对于凉州麹氏的叛乱颇多记载。

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魏书十五 张既传》

注:麹演与麹义大概率存在亲属关系。麹义出武威,麹演出西平,均为凉州。

关于麹义一个西凉武士,是如何一路流浪至关东冀州地区,争议颇多。普遍观点是黄巾之乱(184)时,麹义以“良家子”(类似董卓)跟随皇甫嵩、朱儁等官军一路东进平叛,之后扎根于此。

在关东军与关中军互相拆台、各拥皇帝的情况下,李傕、郭汜不可能与袁绍、曹操达成和解。在雍凉武人与河北、颍川士族习俗理念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壶寿也很难策反郭图、荀谌等士族。

邺城之乱爆发、袁绍后院儿失火,最终引来了黑山军(实际是关中军先遣队)的突袭,势必少不了内奸。而内奸的最佳人选,就是在袁绍阵营身居高位、执掌兵权的凉州武人麹义。

“黑山后手”公孙瓒

袁绍与公孙瓒曾短暂同盟,虽然这是一段双方都不愿提及的往事。

黑山军联系麹义,实际留有后手,即公孙瓒。

注:卢弼集解注有:”绍杀义,事见《瓒传》注引《汉晋春秋》,谓义为瓒所诱也。”

方老在其文中断言、初平四年(193)麹义已叛。实际从《后汉书》记载来看,麹义受戮于邺城之乱过后至少三年(196)。可知麹义未必直接参与了叛乱。

方老对此的解释是,《后汉书》与《三国志》记载前后舛谬。但仔细比对印证多方材料,此结论未免略失武断。

方老断言麹义死于初平四年(193)之前,因此无法解释兴平年间(194-195)与建安初年(196)麹义领兵与公孙瓒作战之事。

我个人倾向:以州郡出身来看,黑山军联系义之事必有之。但麹义是否直接参与了邺城叛乱,则有待考证。

白马长史公孙瓒,与绍争雄河朔

黑山军的前手,是通过壶寿(凉州政府代言人)联系麹义;黑山军的后手,大概是策反麹义、投诚公孙瓒,共灭袁绍。

袁绍给公孙瓒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

“你(公孙瓒)违背了同盟的誓言,祸起萧墙。”

夫当荒危之世,处干戈之险,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兴州壤,祸发萧墙。--《袁绍与瓒书》引自《汉晋春秋》

公孙瓒与谁同盟?以信中上下文推测,是指公孙与袁绍的同盟。

袁绍与公孙瓒本是死敌,何来同盟?

公孙瓒与袁绍,在初平年间(190-193)确实曾因种种上不得台面的原因,短暂合作过。

比如袁绍用逄纪之策、联络公孙瓒南下兵胁韩馥,韩馥惊恐,让位袁绍。

(逄)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绍从其言,而瓒果来。--《英雄记》

再比如袁绍授公孙瓒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渤海本是袁绍的早期治所。

绍惧,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公孙)范,遣之郡,欲以相结。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瓒。--《后汉书 卷七十三-公孙瓒传》

注:豫州会战时,周昂军士曾射杀公孙瓒从弟公孙越,昂兄周喁是袁绍所置豫州刺史。瓒大怒,袁绍为重修旧好,将渤海郡授予瓒从弟公孙范。

注:另一方面,从公孙瓒从弟效力于袁绍幕府,亦可看出早期二人有合作关系。

信中的“内违同盟之誓”,本可指代公孙范之叛;但结合后文“祸发萧墙”以及“兵讨西山(黑山)”、“诛灭麹义”,可知,此事指代的并非公孙范;而是初平四年(193)的“邺城之乱”。

尤其是那句“祸发萧墙”,简直一语双关:

既指公孙瓒下克上诛刘虞,又指公孙瓒曾参与过颠覆袁绍幕府的阴谋。

黑山军与公孙瓒合作,理由非常充分。

一者、黑山本与“好游侠”的袁术同盟,公孙瓒处于袁术联军中。

二者、黑山收留壶寿,可知其自诩为关中军刘协朝廷的“关东地区代言人”。张燕绝不会认为自己是“黑山贼”,反而会认为自己是灵帝钦赐的“平难中郎将”。灵帝虽死,其子刘协尚在。故张燕对袁绍、以及袁绍所拥立的“伪帝刘虞”均不睦。

三者、黑山军对刘虞心怀耿耿,公孙瓒亦与刘虞携贰。双方存在共同诉求。

注:刘虞挂名幽州牧,常想压制麾下公孙瓒。瓒与虞的矛盾日渐积累以至势同水火、最终刀兵相见。事见《后汉书 卷七十三-刘虞传》

因此,黑山军一方面收留壶寿,勾引麹义;另一方面也在试图将麹义与公孙瓒连线,共图袁绍。毕竟,出身辽西令支的公孙瓒、与出身武威姑臧的麹义,同处边地,能骑善射,习俗接近。拥有相互牵线搭桥的基础。

注:幽州边地武人,在凉州政府中任职者亦不少。

比如董卓麾下头号陷阵大督,“末日审判者”徐荣,就是幽州玄菟人(今属朝鲜)。

再比如董卓麾下中郎将公孙度,亦幽州玄菟人。公孙度后来外镇幽州,割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自称“平州牧”,传国三代四人,僭位“燕王”。直到魏明帝末期才被司马懿剿灭。

黑山军的前后手,如上所述。

麹义之死

人们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冰山往往暗藏在海面之下。

由此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视角、即兴平年间(194-195)麹义受命征讨公孙瓒,连战累年;并非麹义与公孙瓒没有勾结的证据,而恰恰是袁绍在邺城之乱后、对麹义心生猜忌的证据。

兴平二年,(绍)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相持岁余,麹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后汉书 卷七十三-公孙瓒传》

麹义连战,岁余(196)粮尽而退,之后迅速消失于历史记载。而袁绍报瓒书中,则称之为“麹义余残”,可知此时(198)麹义已死。推算出麹义受戮时间,恰好是在与公孙瓒恶斗经年之后。

注:信中的“会”(恰逢)字疑为衍文,因与之后的记载相冲突,不做展开。

这说明了两点。

其一、麹义立有大功(界桥先登),甚至死前还在为表忠心而浴血奋战,其有功无罪之人,骤然被戮,必有蹊跷。

(界桥之战)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临阵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英雄记》

其二、三国汉季,斗将典兵皆为私人部曲,并无后世所谓的“官军”。

注:私兵制度导致杂号部队频出,比如虎豹骑(曹纯)、白毦兵(陈到)、陷阵营(高顺)、丹阳兵(陶谦)、庐江上甲(陈温)等等。

麹义所辖“凉州锐士”在与公孙瓒恶斗的过程中,必然遭到削弱,之后自己也被袁绍所杀。这和高俅、童贯指使梁山恶斗方腊,死伤殆尽后一并剿除,异曲同工。

袁绍信中“讨伐黑山贼、(会)麹义残兵亡命出奔”即指此事。而“会”本意是恰逢、适逢,用在此处颇为虚指,麹义受戮与讨伐黑山,相隔数年,这仅是袁绍的一种行文书法,并非具体指代同时发生。

袁绍将前后相隔数年的事情合并而谈,甚至在信中中指责公孙瓒“违同盟之誓”、“祸发萧墙”,其实是在揶揄公孙瓒当年勾结黑山和麹义,参与“邺城叛乱”。

狡兔死,走狗烹

注:走狗,即猎狗。

由此可知,初平四年(193)的“邺城之乱”,表面是黑山于毒兴风作浪,实际内部联系了麹义,外部勾结了公孙瓒。而幕后所反映的、则是关中军与关东军的权力博弈。

当然,从麹义的前后表现来看,勾结黑山(壶寿)是真,但参与叛乱则未必有之。

反过来说,袁绍“外宽内忌”,绝不会允许一个朝三暮四的将领睡在身边。何况麹义出身既非中原、亦非河北,不通经学、亦不通刑名。

麹义的凉州武人身份,无疑是郭图、田丰、审配、沮授等人攻讦的理由。甚至颜良、文丑、高览、张郃也未必能容含之。史书亦不见其与麹义合作的记载。

注:郭图、荀谌出颍川;逄纪、许攸出南阳;田丰(巨鹿),沮授(广平),审配(魏郡)出河北/冀州。三国汉季士人的地域观念极强,党同伐异,势同水火。

牵涉进“邺城之乱”,是义失宠的导火索,(通过战争)削弱麹义的凉州部曲,则是袁绍处决义的必要条件。

麹义之死,是邺城之乱的余波。暴乱发生在初平四年(193),麹义却死于建安初年(196-198)。

三国史中,许多人物均莫名死于毫无关联的时期,且罪名多是“不能奉王法”、“恃功骄恣”;如许攸、娄圭、刘勋等人。以麹义之死,可知其死因绝非简单的“骄矜自负”,必有前由。

骄矜是假,隐诛是真。有时间倒颇值一一挖掘。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感谢读者朋友阅读。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原创三国类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