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辽沈故事”第五季活动文字合集(一)
“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辽沈故事”第五季活动文字合集(一)
1.历史荣光——“独臂英雄”杜宝珠
2.历史荣光——“独胆英雄”卜凤刚
3.历史荣光——“红色救护英雄”乔恒志
4.历史荣光——“全国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
5.历史荣光——“特级爆破英雄”李广正
01
历史荣光——“独臂英雄”杜宝珠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大家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年X班。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独臂英雄”杜宝珠的故事。
1948年初春的一天,在我军某部后方医院,一位刚入院的伤员激动地告诉大家:“在吉林团山子战斗中,6纵49团9连第一个冲上去的人立了特功,当上了战斗英雄,上级还要发给他毛泽东奖章呢!就是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对这位英雄的钦佩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此时,一位单臂伤员在人们的谈论声中悄然走开,他就是大家口中的战斗英雄杜宝珠。
1947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秋季攻势中肃清了国民党军吉林外围据点后,决定在敌援军到达之前拿下吉林。
团山子是吉林南面的天然屏障,地势险要,东北民主联军若要攻占吉林,必须首先夺取团山子。
主攻团山子的任务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7师49团3营。杜宝珠所在的9连为尖刀连,他主动请缨加入突击组。11月1日下午,东北民主联军开始炮击团山子阵地。没等炮击停止,杜宝珠和突击组的战友们便纵身跃出战壕,发起冲锋。半山腰的国民党军碉堡群里,机枪不停地扫射,机智果敢的杜宝珠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冲到了制高点的大碉堡前,此时的他中弹负伤,但他强忍巨痛,一边用冲锋枪向碉堡里扫射,一边大喊:“快出来,优待俘虏!”这时,后续部队冲了上来,歼灭了碉堡里的国民党军。杜宝珠和战友们乘势追击国民党残部。突然,一颗手榴弹在他身边炸开,杜宝珠的左胳膊瞬间被炸断,仅连着一点筋肉,疼得他浑身颤抖。但当他看到倒在血泊里的战友时,必须夺取胜利的念头在心中燃烧。他一把抓过左边袖子,用牙狠狠地咬住,右手端起冲锋枪,不停地向防空洞里扫射……
战后,杜宝珠荣获“毛泽东奖章”,他所在的9连被授予“团山子英雄连”光荣称号。
因伤势过重杜宝珠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还没伤愈他就申请归队。领导让他到后方工作,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身残志不能残。虽然我一只胳膊残废了,但20斤重的冲锋枪还是拿得动的,我能战斗!”
1948年10月26日,在辽沈战役辽西会战夜袭黑山县朱家窝棚的战斗中,年仅28岁的杜宝珠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牺牲时,他的右手依然紧紧地握着冲锋枪。
70多年过去了,杜宝珠英勇无畏、忠诚奉献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青春力量。
02
历史荣光——“独胆英雄”卜凤刚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大家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年X班。今天我要讲述的是“独胆英雄”卜凤刚的故事。
从塔山阵地八颗手榴弹威震敌胆的冲天豪气,到军工战线三十载深藏功名的默默坚守,卜凤刚以卓越与平凡交织的人生轨迹,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了不朽的印记。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打响。刚满18岁的卜凤刚和战友们拼死鏖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全班战友相继牺牲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卜凤刚满腔怒火,他腰别八颗手榴弹,迎着弹雨冲进敌群,迫使124名国民党军缴械投降,创下了阵前俘敌的光辉战绩。战后,卜凤刚荣立特等功,被授予“独胆英雄”的称号,并荣获“毛泽东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卜凤刚从此深藏功名,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但从未向任何人提及自己是战斗英雄。他先后在陆军与海军文化学校求学十年,最后走上了军工厂军代表的岗位。如何使用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权利?卜凤刚给自己定下了五不得:“法纪违不得,政策偏不得,作风歪不得,便宜占不得,群众离不得”。在多次可以扭转自己和家人命运轨迹的关头,卜凤刚从没有自恃功高,去向组织要求什么。他把那枚代表着无上荣光的奖章深藏在箱底,就连与他生活多年的妻子,也是在听到他与战友聊天时,才偶然得知自己的丈夫竟然是当年著名的“独胆英雄”。
1983年,卜凤刚因病去世,享年53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卜凤刚主动要求捐献遗体用做病理解剖,以便帮助医学进步,造福人民。同时告诫妻子,要带着孩子好好生活,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他生前说过:“我们全班的同志都牺牲了,只有我幸存下来。我能活着看到胜利,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2022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沈馆考察时,听了卜凤刚的事迹后,非常动容地说“他的故事很感人”。卜凤刚,有功不居功、有权不谋私,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朴实纯粹、无私奉献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直到今天,他的英雄事迹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03
历史荣光——“红色救护英雄”乔恒志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大家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年X班。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红色救护英雄”乔恒志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青年用热血青春铸就了永恒的精神坐标,他以卫生员的身份走向战场,却用生命丈量出信仰的高度,他以超越常人的勇气与信念,在战火中完成了对“英雄”二字的终极诠释,他就是“红色救护英雄”乔恒志。
1929年,乔恒志出生在辽阳地区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给地主放猪,13岁被日军强征为劳工,饱尝旧社会的压迫。日本投降后,16岁的乔恒志加入东北人民自治军,成为一名通讯员。因表现突出,1946年他被选派至医训班学习,次年结业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9师25团2营6连卫生员,并于同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秋,锦州攻坚战打响。第3纵队主攻锦州西北方向,6连夺取火车站后继续向南推进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密集的火力封锁,伤亡急剧增加。眼见战友接连负伤,乔恒志毅然展开战场救护,背着伤员在炮火中往返穿梭。当他抢救至第25名伤员——朱春福排长时,终因体力透支晕厥。朱排长轻轻地用手把他摇醒,他见排长被他摔在一旁,非常自责。他说:“朱排长,我太对不起你了,摔疼了吧?”朱排长见苏醒过来的小乔刚睁开眼想到的却是自己,非常感动地摇摇头说:“小乔,我不要紧。你太累了,应该歇歇了。”乔恒志却坚定地说:“不能歇,这是我的职责,还有伤员未救下来呢!”说完,他再次艰难地站起身来,背起朱排长就向营地走去。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个单薄的身影始终在弹雨中奔驰,累计救护56名伤员,相当于全连半数兵力,数字背后则是他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的冲锋陷阵。当连排指挥员相继伤亡,他主动接替指挥,率领余部击退国民党军三次反扑;通讯员负伤后,他凭借过往经验穿越火线传递战况。从白衣天使到战场指挥,这个19岁的卫生员创造了战场奇迹。
战后,乔恒志荣记两大功,并被授予“红色救护英雄”光荣称号。1950年,乔恒志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会后,他就立即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11月6日,在朝鲜坪洞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最终不幸牺牲,时年仅21岁。
乔恒志用21载短暂年华,在战火中淬炼出永恒的精神火种。从烽火硝烟到岁月静好,变的是历史场景,不变的是刻进民族基因的担当品格。真正的英雄主义从不囿于特定时空,是每个平凡岗位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当十四亿人的坚守汇聚成海,便是对英雄精神最壮阔的传承。
04
历史荣光——“全国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大家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年X班。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全国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的故事。
当舍身炸地堡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用生命托起胜利的曙光时,他不仅炸开了通向解放的道路,更点燃了战友郅顺义胸中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炬。两位英勇的燕赵儿女以血肉成就了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一个将19岁的青春定格成永恒丰碑,另一个带着榜样的烙印,在战火中淬炼成为特等战斗英雄。
1918年,郅顺义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了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3团2营6连6班,董存瑞是他的班长。
1948年5月,参军不到一年的郅顺义跟随部队参加解放河北隆化的战斗。当时董存瑞是爆破组长,郅顺义是突击组长。战斗打响后,郅顺义率领突击小组跟随爆破组一路挺进,一口气炸掉了国民党军的4个炮楼、5个碉堡,随后又掩护董存瑞打到了敌人一个桥型暗堡。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壮举,董存瑞为了胜利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更是深深地激励了郅顺义,从此,董存瑞成为他心中的榜样。1948年9月,在昌黎战斗中,郅顺义机智勇敢、只身单枪闯入敌群,俘敌148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同年10月,在攻打秦皇岛以北的上庄坨战斗中,他率领突击队攻打炮楼,胜利完成任务,俘敌20多人,缴获长枪17支,机枪2挺。解放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毛泽东奖章”“勇敢奖章”“艰苦奋斗奖章”“模范奖章”等,并在1950年全国英模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郅顺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离休后,他先后在200多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他所作的革命传统报告教育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离休干部,多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正是有诸如他们这样危急时刻敢于冲锋在前的英雄们的守护,祖国才会更加强大,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崇尚英雄,高扬奋斗风帆,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05
历史荣光——“特级爆破英雄”李广正
传承红色基因,宣讲辽沈故事。大家好,我是XXX,来自XX学校X年X班。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特级爆破英雄”李广正的故事。
在解放战争时期,爆破和连续爆破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突击手段和方式之一。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涌现出一大批英勇机智的爆破手,而曾经创造过解放军战史上爆破纪录的李广正,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广正,1924年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13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他当过童工,做过学徒,下过煤窑。1945年参军,次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战争锻炼,李广正从一名普通煤矿工人成长为一名战功显赫的革命战士。
1947年6月,四平攻坚战打响。李广正所在的西满纵队独立第1师担任中路突破任务。部队从西北角突破国民党军城垣防线后,向纵深勇猛突进。进入城区不久,便被一座长约300米的大红楼所阻挡。这座大红楼共三层,是整个西北城区最高的建筑物,并且全部由钢筋水泥构筑,四周还建有地堡和铁丝网,与其它防御工事之间有地道通连,国民党军一个团千余人在此凭坚据守,严重阻碍东北民主联军向纵深发展,因此上级要求尽快拿下这个据点。
作为8班副班长的李广正自告奋勇担任爆破突击任务。他带领同班战友一夜之间在国民党军密集的火网下往返24次,运送炸药1000余公斤,连续爆破12次,终于将这座3层高、近300米长的大红楼炸毁一大半。全连以伤亡48人的代价取得了全歼国民党守军1100余人的辉煌战绩,同时创造了我军战史上大爆破和连续爆破的纪录。李广正因此荣立特等功,荣获“毛泽东奖章”,并被授予“特级爆破英雄”称号 。
1948年,西满纵队独立第1师被编为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当部队向老城纵深发展时,李广正所在连队遭遇国民党守军战防炮猛烈的炮火压制,副连长负重伤,指导员火线宣布:李广正代理副连长。受命后,李广正带领连队从老城东南角一直打到西北角,共歼灭国民党守军400余人,缴获97式战防炮20余门。战后,李广正荣立大功两次,荣获“英雄奖章”。
此后,李广正跟随部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屡立战功。
1950年9月,李广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这位战功显赫的战斗英雄,英勇无畏、顽强拼搏、敢战善胜的英雄事迹和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政治本色的优良作风将成为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征途中最灿烂的光芒。
文稿|张 冬 才永凤 李佳音 周雨枭
编辑|李佳音
检校|张 冬
责编|李梦璐
监制|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