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名家韩再芬:为父母和弟弟而活,55岁婚姻未知
黄梅戏名家韩再芬:为父母和弟弟而活,55岁婚姻未知
韩再芬生于1968年的一个安徽普通家庭,家中兄妹众多。父亲韩念中是县政府税务所的小职员,母亲余用官则在县城唯一的黄梅戏剧团担任头牌演员。
微薄的收入要供养这么多口人,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小小年纪的韩再芬就开始帮衬家务,经常跟着母亲去县食品厂包装糖果赚外快。
然而,这份辛劳换来的微薄收入也只足以填饱肚子。或许是常年郁结于心,韩再芬养成了不爱言语、性格内向寡言的性格。
1978年秋天,一位县城主考官无意中在招生院子里瞥见了这个面色凝重、神情忧郁的10岁小姑娘。她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细看之下自有一番韵味。
主考官一番劝说,终于说服她去安庆的黄梅剧团试镜。果然,韩再芬天赋异禀,嗓音甜美,一试即中。离家在外的日子,对于人小鬼大的她来说并不容易。
家里的拮据和演员的辛苦,她都得一个人扛着。好在母亲会周末坐长途汽车来看她,给她带些家乡的佳肴,关心她的生活起居。
就这样在艰苦中度日,直至16岁正式出道。
1984年,不到20岁的韩再芬因主演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一举成名。此后10年间,她主演的黄梅戏影视剧数不胜数,知名度与日俱增。
工作再忙,她也会抽时间回老家潜山看望思念她的父母。其实,即便早已习惯在外漂泊,孤单对她来说也不是易事。
于是对家人的思念日深,对自己能否改善家境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工资福利全数上交给父母,节衣缩食让自己过得很简单。
就这样,韩再芬一直在用事业的小成就来填补多年来的亏欠,化解那份幼时未能分担家庭重担的遗憾。每每想起童年那份辛酸,她都会在夜深人静时落下两行清泪。
除了父母,她更是把弟弟韩安定看作命中注定的重要存在。每一次弟弟来寻她解困,每一件照顾双亲的小事,都让她欣慰不已。
其实养家糊口的重任本不该落到一个女孩的肩上,但韩再芬甘之如饴。因为这就是她对家人的本分,亦是她唯一能获取慰藉的方式。
1999年,韩再芬和老家的安庆黄梅艺术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剧院正处在风雨飘摇的边缘,面临关门大吉的困境。
作为安徽人民心目中家喻户晓的“皇牌女演员”,韩再芬毅然决定出手相助。然而等待她的艰巨挑战远超出想象:数十名失业的老艺人聚集,欠薪问题严重,连基本的生活开销都成问题。
为拯救老家的剧院,她甘愿豁出自己多年奋力打造的事业、名声、地位一切前去挽狂澜于既倒。“我是安徽人,这是我的根。
成败得失于此,我心甘情愿”。
大刀阔斧的系统性改革后,剧院渐露生机。只是韩院长渐渐发现,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均被繁重的事务管理牵绊住了,并不如意。
她迟钝地意识到,自己竟已有数年未站在对戏曲与舞台情有独钟的心上人——观众面前。“我是为了传承这门艺术才回来的呀......”这份突如其来的惶恐让她辗转反侧。
最终,在同事一番鼓励下,50岁的她重新焕发活力,鼓起勇气复出登台。《徽州女人》《女驸马》,已是满头白发的她又在舞台上绽放青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55岁的韩院长回望来时路,不觉那个清秀版薄的少女已被岁月渲染出风霜和沧桑。事业有成的她看似已经拥有了一切,却依旧缺少一个可以依靠诉说的温暖怀抱。
多年来,她对婚姻话题一向避而不谈。仅有一段年少轰轰烈烈却以失败告终的初恋,已然模糊不清,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实经历人生几番起伏后,韩再芬早已看开很多,她要的不过是一个可以在困顿时扶持鼓励的人,这样已然足够。
也许在她用心经营的剧院里,便有那么一个始终陪伴左右的知音;又或是老家的潜山,静候多年的也有一个这样沉稳温和的人。
谁知道呢,也许有朝一日,人们会在报纸头条上看到这个消息:“国宝级黄梅戏演员韩再芬终结单身!新郎XXX身份非同凡响!”届时,所有人必定会送上由衷的羡慕和祝福。
愿这位可敬的女中豪杰也能圆满这个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