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叶汇

​余派艺术之李少春

点击: 来源:逸叶汇
摘要:余派艺术之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剧余派老生。 父亲是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多才多艺,善于创新,南派演员。幼年在“

余派艺术之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剧余派老生。

父亲是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多才多艺,善于创新,南派演员。幼年在“永胜和”梆子班坐科,23岁起改学京剧。曾在天津挑班演出。擅老生和武生戏、武生戏宗李吉瑞。

妻子侯玉兰为著名程派京剧演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派”已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京剧生行流派之一,学习者甚多。学习和继承李派艺术的名家有:其子李浩天、李宝春,弟子董文华、谭元寿、陈正岩、孙振林、叶蓬、李小春、裴艳玲、马少良、李光等,中青年较为出色的有于魁智、王平等。

他把杨派(杨小楼)和余派(余叔岩)的精髓掌握得透彻、传神。在此基础上,又创作演出了新剧目《文天祥》,唱、念、做、打更是得心应手,舞台形象正气凛然,气势夺人。李少春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他的表演感情饱满,武功出众,因此拥有大批的追随者爱好者。

李少春老生宗余派,武生宗杨(小楼)派,被视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幼功极为扎实,戏路宽广,博采广取,勇于创新,虽然宗余、宗杨,但不拘泥成规,善于体察剧情,运用技巧、程式刻画各类不同人物。文戏唱腔韵味清醇,身段优美,表演细腻;武戏长靠、短打皆精,武功精湛,开打迅疾干净;演猴戏气度飘逸,身手矫捷,对武打套路多有创新。

其常演老生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空城计》《珠帘寨》《断臂说书》《打棍出箱》《红鬃烈马》《击鼓骂曹》《宝莲灯》《洪羊洞》《打渔杀家》《打金砖》等。常演武生剧目有《挑滑车》《两将军》《长坂坡》《战冀州》《恶虎村》《三岔口》《武松》《连环套》《八大锤》《金钱豹》等。常演猴戏有《水帘洞》《闹天宫》《智激美猴王》等。

1938年10月19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

李少春在泰丰楼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剧戏为《战太平》。出席的有高庆奎、李菊笙、王凤卿、谭小培、郝寿臣、李洪春、金仲仁、鲍吉祥、马德成、慈瑞泉、吴彦衡、王福山、叶龙章、袁世海、李宝奎、阎世善、高维廉、李桂春等。

1938年12月3日,农历戊寅年十月十二日:李少春首演《战太平》

李少春拜余叔岩后,所学第一出戏乃《战太平》。余叔岩亲自把场。在新新大戏院首演,配演有袁世海、沈曼华、高维廉、慈瑞泉、陈富康、高富远。当日北京车水马龙,万人空巷。

1943年6月1日,余叔岩丧礼举行,李少春挽曰:“教艺术心必期忠,品必期高,业必期传,每含深恩痛无地;论孝道疾不能侍,衾不能承,志不能继,空负厚望恨终天”。半老书生的挽联嵌入孟小冬、李少春的姓名:“久病亘秋冬,小部衣冠传优孟;及门著桃李,少年湖海吊残春”。南皮葭翁在《哭叔岩兼示小冬》中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及对继承者的期盼:“白雪阳春绝妙词,高山流水系人思。万方崇拜余夫子,唯向冬皇索态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李少春学余并未功克大成。不过也为后来李少春也自成一格,艺术独具特色。

1961年12月16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的拜师会上,周信芳在北京收了四名徒弟,他们是:中国京剧院一团的李少春、中国京剧院二团的李和曾、云南京剧院的徐敏初和江苏常州京剧团的明毓琨他们都是当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演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京剧传承的说法,周信芳当时收下的这四名弟子早已是各有门派的。因此,周信芳的这次收徒在梨园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义。

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声誉大起,一跃成为头牌演员。他并不自满,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因而使自己的表演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此时,杨小楼已经去世,余叔岩也已不再登台,李少春驰骋于北京、天津、上海的舞台上,宛如一颗新生的明星。他确实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