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梅:22岁嫁给54岁的美国将军,守寡60年,给8位总统做顾问
陈香梅:22岁嫁给54岁的美国将军,守寡60年,给8位总统做顾问
1947年,上海,一场特殊的婚礼引起了轰动。
新娘是22岁的陈香梅,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国女记者,她穿着著名设计师为她定制的婚纱,优雅美丽;而新郎则是54岁的陈纳德,美国将军,飞虎队的创始人,虽然已年过半百,但此时,他神采奕奕,犹如年轻小伙子一般,笑容满面。
他终于娶到了心爱的女孩。
32岁的年龄差,美国,军人,这样的背景,在那个年代,足够让人们瞠目结舌,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大的热门!
01.
“他比你父亲还要大3岁!”面对继母的苦口婆心,陈香梅沉默了。作为外交官的父亲碍于与陈纳德的交情,就让继母出面来给陈香梅做工作,但是他们的反对并不能让陈香梅改变心意。
她是那样特立独行地成长起来的,对很多事情她早就有了自己见解。
陈香梅,1925年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家中6个姐妹,她排行老二,自小就受到非常好的传统教育。
她的外祖父是清末优秀的外交大臣,外祖母是留学归来的大家闺秀,她的祖父靠经商发家,当上了招商局局长,局长与外交官一拍即合, 为子女做出了“指腹为婚”的婚约。
她的父亲与母亲在各自的世界里优秀地成长,一个是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双博士,一个在欧洲各国学习音乐美术绘画,对艺术有着极深的造诣,两个受过最先进教育的年轻人,却在最封建的包办婚姻面前屈服了。
自由肆意的母亲抗争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恋人,与父亲结了婚,从此,母亲如折翅的鸟儿,在婚姻里抑郁寡欢。
陈香梅13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从父母的婚姻里,她早早就懂得了,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要敢于与命运抗争,谁都别想安排她。
02.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她随家人流亡香港,这期间母亲去世,父亲却一直在国外没有回来,她和姐姐料理了母亲的丧事。
尽管母亲的离世让她悲痛万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她的成绩一直出类拔萃,她几次代表学校去参加全香港中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屡屡获得冠军。
毫无疑问,她有着卓越的口才,敏捷的思维以及超强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或许是她早年偷偷躲在父亲书房里阅览群书获得,也或许是继承了外祖父的优秀基因 ?不得而知,总之,她对语言是有天赋的。
5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前往缅甸仰光任职,母语尚且讲不清楚的陈香梅,只跟园丁,司机这些人学了几个月后,便能用缅语与当地人交流。
同时,她也继承了母亲和外祖母的自由和飞扬,她不畏惧抛头露面,她甚至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只要给她一个机会,她就会绽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香梅姐妹逃离香港,几经辗转后,向桂林出发,经历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
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她们便向远在美国的父亲发了电报。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父亲的一封手写信终于到了,只是她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封信是由美国航空队队长陈纳德的副官交到她们手里的。
父亲在信中提到委托陈纳德将军将信送达给她们,虽然陈纳德没有出现,但是她的名字却印在她的心里。
这便是陈香梅与陈纳德最初的缘分开始的地方。
1944年,陈香梅姐妹跟随大部队来到昆明躲避战乱。她凭借优秀的文笔和流利的英语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录取,成为编辑部的助理。
对于这份处理文字的工作,她得心应手,毫无压力。
没过多久,她就被调到采访部,开始参与外事组采访美军。
这让她与陈纳德又近了一步,只是那时候她浑然不知,这命运的巧妙安排。
03.
而陈纳德作为美国将军, 他是30年代美国杰出的年轻飞行员,也是飞行教练,他撰写的培训细则,被大量印发,甚至连俄国空军也在用。
1937年,他在宋美龄等人的邀请下,来考察中国空军,宋等人希望他能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空军。
没想到,在中国逗留期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纳德看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轰炸,也看到了战争中人们的苦难,更看到了中国空军的落后。
他决定留在中国,成立航校,训练飞行员,抗击日军。
他从美国招来100多名飞行员,300多名机械维护人员,一同协助中国空军,于1941年组建了“飞虎队”。
这支队伍鼎盛时期达到了3000多架飞机、1万多人的规模,除了中国飞行员外,还有大量的美籍飞行员,他们飞翔在中国的天空,抗击日本侵略。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本飞机进犯中国昆明,“飞虎队”在首次对日空战中击落六架敌机,初战告捷,一战成名。
从此,鲨鱼标志的战机成为日本空军的梦魇。
在整个抗击日本侵略期间,中美飞虎队总计阵亡3386人,其中美籍飞行员2193名,击落日军战机超过2600余架。
飞虎队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
而陈纳德这个名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存在,用现在话说,那是“男神”,“偶像”,人们希望通过新闻了解他更多的信息。
这天 ,陈香梅与其他众多记者一起来到飞虎队的营地采访。
陈纳德早就习惯了面对记者,他对战争局势侃侃而谈,对记者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用或严肃或幽默的语气一一解答。
陈香梅看着陈纳德,听着他说的话,他的每一句话,她都觉得非常正确,她都由衷地赞同,但是,让她总结,她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这像极了我们看到一篇美文或是一首诗,会感慨:写得太好了,太美了!可让我们自己去写的时候,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彼时的陈香梅一只手握着笔,一只手拿着笔记本,一直保持着记录的姿势,可直到采访结束,她也没有写下一个字,更没有提出一个问题。
她发现光是听到这些话对她来说还远远不够,问题是什么,他说了什么,此刻,她大脑一片空白,等记者们都散去了,她还呆坐在原地。
她又急又气,眼泪不自觉地掉了出来,就在她抽鼻子的时候,陈纳德站在了她面前,他看着她空空的笔记本,大概明白了什么,“美丽的小姐,需要我的帮助吗?”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把陈香梅吓了一大跳,她赶紧抹干眼泪,抬头一看是陈纳德,她诚恳地告诉陈纳德,自己刚刚光听他讲话了,完全忘记了做笔记。
“我想你需要一个单独采访的机会”陈香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其实陈纳德一上台就关注到了陈香梅,因为她是唯一的一个女记者,在那群争先恐后向前冲的男人中,她娇小,瘦弱。
这一次经历,让陈香梅对陈纳德非常感激,对这位人们心中的英雄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不仅英勇善战,还宽容善良。
此时的爱情并没有萌芽。只是此次之后 ,陈纳德知道了她是他的朋友的女儿,没错,陈纳德和陈香梅的父亲是好友!
不久后,陈香梅姐妹就接到了父亲的安排,他希望在陈纳德的安排下,她们可以一起去美国,远离战火。
姐妹们都非常高兴,但是陈香梅却选择留下来,她要留在战火中,与大众和国家在一起,这样让她踏实,她继续用自己的文字向战火中的大众传达着信念和力量。
战争结束后,陈纳德在中国人们的欢送中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而陈香梅也因为职位上升,从昆明分社被调到上海分社。
04.
没想到的是,在这里,她再次与陈纳德相遇,此次陈纳德来到中国,是为了组建中美合作的航空公司。
再次的相遇,两人都惊喜万分。
这次的相遇,两人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他们谈论战争与和平、理想与人生等话题,两人有说不完的话,又有太多统一的意见
他们频繁地联系,每一次相处都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心境和思想,而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萌芽。
陈纳德带给陈香梅的独特的思考方式,让她在新闻界有如神助,或许是立场不同,或许年龄经历使然,陈纳德的见解总能深深地吸引陈香梅。
陈香梅也从当年那个抹眼泪的小女孩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
两个人被彼此吸引,最终两人丢掉了理智,决心走到一起,来共同面对外界和家人的狂风暴雨。
05.
果然,陈香梅的家人得知她与陈纳德的恋情后,反应十分激烈。在那个年代,跨国婚姻本就稀少,更何况两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他们认为这段恋情并不合适。
面对家人的反对和质疑,尤其是父亲的意见,她并想搭理。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父亲都不在身边。
母亲死的时候,他不在,他不仅没有回来见母亲一眼,反而在国外娶了别的女人;逃难的时候,自己差点死在途中,他也不在。
她对父亲是有怨恨的。
她认为父亲不同意,就是因为陈纳德是他的朋友,比自己还大三岁,如今却要娶自己的女儿,他面子拉不下而已。
他不想因为顾及他的面子,放弃自己的幸福。
但是陈纳德却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知道要和陈香梅以后幸福生活,就必须取得她父亲的同意,也必须化解父女两人心中的疙瘩。
他跟陈香梅说:“交给我,我来解决”,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只知道他去见过陈香梅的父亲之后,陈香梅的父亲便松了口,脸色没有那么难看了,甚至同意与他们一起游西湖。
西湖的游船上,当陈香梅的父亲看到女儿开心的笑脸,看到陈纳德对女儿的细心照顾后,他终于放下了心,同意了这门婚事。
而此时的陈香梅才知道,父亲不同意只是担心自己会不幸福,而不是什么面子问题。
对父亲多年的积怨也在一瞬间瓦解,亲情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06.
1947年,两人在众人的祝福中喜结连理。婚后,两人在中国居住,陈纳德对陈香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继续做一个中国妻子,不要改变,二是,继续美丽下去。
充满爱和包容的婚姻,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圣品,陈香梅越发地自信和美丽。
两人婚后生育了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这幸福仅仅保持了十年,陈纳德就因病去世,留下了陈香梅和两个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
面对爱人离去,陈香梅悲痛欲绝,而那年她还不到35岁!
07.
世事变幻,人走茶凉,陈纳德一手创办的航空公司,已经被美国国安局占为己有。陈纳德去世后,新的老板把陈香梅从公司赶了出去。
陈香梅只能带着两个女儿去了华盛顿,开始了闯荡美国的生活。
机缘巧合下,她进入了美国政坛。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美国谋生计,她看到,他们从事的都是洗衣服,洗碗等底层的工作。她站了出来,也是第一个提出中国人不应该只为别人洗衣服,洗碗,中国人要走出洗衣城,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在美的华人,走出去,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建树,一样可以成功,不要把自己定位在低级的劳动里。
她一直活跃在演讲的舞台上,她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她认为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亚洲人的最好 机会。
此后多年,陈香梅一直活跃在美国政界。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既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同时也深受美国大众的喜爱。
1963年,陈香梅受肯尼迪邀请到白宫工作,从而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人。
在此后30多年间,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她先后成为八任美国总统的亚洲问题顾问,对于亚洲问题他们总会来咨询一下这个中国小女人,而她总能给出符合当下的建议。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等一系列大事件中都有其身影,可以说,她为中美两国的建交不遗余力。
2018年,陈香梅因病在华盛顿家中去世,终年93岁。
我们的邓总设计师曾说过:美国的议员有一百多个,但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陈香梅虽然在美国赚钱,拿工资,但是,她的投资却都在国内,她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她看到了国内教育的差距,他认为提高老师的眼界,才能提高孩子的眼界,她一直重视中国教师的成长。
她也注重下岗女工的现状,汶川地震的时候,83岁的陈香梅游走在港澳台,广州上海等地区,上台演讲,号召募捐。
陈香梅的一生是灿烂,辉煌的,用她的话说:我被亲情呵护过,我全心全意,刻骨铭心地爱过,也尽力做了自己能做的事业,此生无悔!
愿我们老去的时候,也能坦然说出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