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震惊世人的大墓之包山大冢(三)
那些震惊世人的大墓之包山大冢(三)
1987年1月11日上午,在18米深的工作面上,包裹着椁室的青膏泥已经被清理完毕。接近正方形的椁室正式显露了出来。

此刻的椁盖板上,按照楚国的葬制习俗覆盖着竹席依然清晰可见,经历了几千年的竹席,不仅色泽如新而且韧度依旧可以弯曲卷起。细数下来,一共铺了整整8床竹席。
这一天,由主持过曾侯乙墓考古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谭维四先生在现场主持发掘。在掘起盖板前,专家们进行了分析。绘图、拍照。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盖板根本不能称之为板,而是由一根根重达2吨的,足有0.4米见方,长7米的粗大木料拼组起来的。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盖板,人们全靠人力来搬动。

可是,当厚重的椁室盖板被揭开,里面竟然还不是椁室空间,而是又一间稍薄一些的分室盖板。这时可以从已经被揭开的厚重盖板看出,整个椁室被分隔成了5个空间。

中间的称为“棺室”是墓主人的长眠之所。周围的四个分室则被放置陪葬品。除了墓坑的台阶数外,椁室的数量也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1978年发掘的天星观一号墓的墓主人由于是仅次于楚王的楚国封君,他的椁室就被分为了7个空间!这也是目前为止发掘出的楚墓分隔空间最多的大墓。
具有如此之高的等级,专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应该在上大夫一级别甚至往上。人们迫不及待想要了解2300多年前楚国大贵族会怎样延续他死后的荣华。
考古专家们首先决定开启南侧的分室,封闭了近2300多年的包山大冢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当打开南室的盖板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彤彤一片。
神奇的是,随着盖板的被揭开,椁室里并不是一开始推测的那样是个干燥的火坑墓。整个椁室都被液体浸泡着。椁室内有水,而墓坑内又干燥有气体喷出,人们对这座神秘的大墓充满了好奇。
那些鲜红的颜色被证明是彩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人就掌握了十分高超的木器髹(xiū)漆技术。直到今天这些漆木器很多都保持着相当完美的状态,这些如此完美鲜艳的漆器无不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是,没过多久,那些现场鲜艳的红色漆器慢慢氧化变成了暗红色!这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时间沙漏”,这也是文物部门历来不主张对地下文物进行主动发掘的原因之一。
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分组对各椁室进行了清理,由于墓葬保存完整,墓中的众多随葬品几乎都保存着完美的状态,器物之丰富让考古队员们无不振奋有加。
就在清理东室的时候,一件器物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就是后来的中国第一杯:凤鸟双连杯。

它由两只竹身圆筒杯、木质凤鸟身和微微上翘的鸟尾等部分组合而成。凤首昂起,口中衔有一颗彩绘漆珠。是夫妻双方洞房花烛夜合饮交杯酒的。这在当时属于首次发现,是“交杯酒”这个历史名词的实物佐证。
除了凤鸟双连杯,还出土了中国第一樽的“错金银龙纹铜樽”

中国第一酒器:猪首酒具盒

中国第一漆绘人物连环画画:《迎宾出行图》,堪称中国甚至世界最早的人物漆画。

而南室出土的主要为兵器和车马器,数量超过了1500余件,在南室的西南角还发现了一束竹简,是用来记录当时的墓葬规制和器物名称。人们也正是从这上面发现了很多器物在当时的称呼。
南室出土的兵器中,最为特殊的是一件长矛。它的长度特别长,形状却似宝剑,这在之前还从未见过。它具备了剑的形状和宽度,又拥有矛的长度。专家判定这是一件剑形矛。在若干年后在西安才出土了一件相似兵器,根据上面的铭文才最终知道,这个兵器在古代称作“铍”。铍的后部分直接插入长柄。

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未出现如此兵器,因此这件剑形矛被称作“中国第一剑形矛”。
经过初步统计,仅仅在包山大冢的四间分室中,考古队员就提取器物1885件,在清理最小的西室的时候,人们竟然还发现了一具木床,床上还细心地放置了一把竹扇和一束竹简。遗憾的是,不知何故,人们打开这束竹简,竟然是“无字天书”——上面竟然空无一字。
无字天书虽然给人遗憾,但这具木床被顺利提取出来后,人们竟然惊讶的发现,它竟有多处关节可以折叠!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折叠床,全部都是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

60多厘米宽的折叠床经过打开竟然有2米多长,而且操作简单,两个人在两分钟之内即可操作完成。
接下来,考古队员在北室,同样发现了一件堪称中国第一的文物——错金银龙首杖。

青铜质地的仗首,造型美观。其龙形双目微睁,两脚后收,张口露齿,吐舌为刃。通体用金银错出云纹和菱形纹,线条流畅,颜色绚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北室的清理中,人们还发现了一根小小的竹管,打开后竟然惊喜的发现了里面竟然放置了一支毛笔!这根竹管实际是个笔套。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带套毛笔,堪称中国第一支出土毛笔!

但最珍贵的还不是这龙首仗,而是288枚记载司法文书、占卜,祭祀等诸多内容的简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它所记载的纪年非常明确!为研究当时的楚国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地理以及文字书法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后来被誉为“楚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包山大冢的最重要收货之一。

根据竹简中的文字,考古队员还提前解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
原来墓主人名叫昭坨,生前担任楚国左尹,主管全国司法。当时的楚国国家制度,楚王之下为令尹,令尹之下为左尹。
因此,昭坨是当时楚国的三把手,而“昭”又是楚国三大姓“屈、景、昭”之一。这三大姓合称“三闾”,屈原就曾担任过负责宗庙祭祀和三族子弟教育的“三闾大夫”。
“昭”姓,在历史上相传为楚昭王的后代,以族为姓。但这个说法一直以来就被专家学者们所质疑。直到这份竹简的出土才为我们拨开了这一历史迷云。在这份竹简上,详细记载了昭坨的族系,他的先祖为黄帝之孙老童,而近祖中列在首位的恰恰就是楚昭王。昭姓即为楚昭王的后代。
因此,墓主人是名副其实的大贵族。这和他棺椁的五室分隔和墓坑台阶对应的等级也相符。

此外,根据竹简上的纪年文字,昭坨下葬时间是公元前316年,楚历六月二十五日。公元前328年至299年,统治楚国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怀王,正是楚国疆域最大国力辉煌的顶峰;但盛极而衰,楚怀王时期也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距离楚国的灭亡已经不足百年。
1月17日上午,棺室的清理工作正式开始。人们发现,包山大冢的葬制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异常复杂,棺室内为两椁三棺。椁室内最外层为外棺,而外棺中又包裹着悬底弧型形中棺,中棺包裹的才是存放尸体的彩绘方棺。

看到这具颜色艳丽的彩棺第一眼,考古专家就已判定这件文物非同小可。在这具方棺的四周,楚人用金粉银粉和红漆黄漆绘制了九组四龙四凤精美图案。
经过反复确认,这具中国保存最好的龙凤彩棺,足以称为中国第一彩棺!这时候算上之前出土的多个中国第一,包山大冢出土的文物或保存最好,或首次出现,或精美绝伦,出土的文物在当时的中国考古史上竟有十项第一。
他们分别是:
中国第一彩绘棺(我国保存最好的龙凤彩棺);
中国第一折叠床(我国最早的可折叠的木床);
中国第一漆画——《迎宾·出行图》;
中国第一支毛笔(包山二号墓出土我国最早的带套毛笔);
中国第一铜铍(铍头呈剑形的兵器,保存最完整);
中国第一鸳鸯杯(最早映证我国史书中记载的鸳鸯杯);
中国第一酒具盒(我国保存最好的猪首酒具盒);
中国第一龙首杖(最精致的错金银龙首杖);
中国第一樽(铸造工艺最精的宫庭用器错金银铜樽);
中国第一彩绘铜镜(我国最早在铜镜上彩绘的花纹)。
在内棺的开启后,人们发现虽然历经2300多年,但墓主人的尸骨并非化为尘土,尚还有骨架遗存。

墓主人头东脚西,仰身直躯,身高有1.7米。经过科学仪器分析,墓主人死亡时的年龄大概在35至40岁之间。如此年龄就能跻身楚国最辉煌时的权力中心,这和当时的贵族身份以及职位世袭有着很大的关系。
能被墓主人贴身随葬的陪葬品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棺室清理出的精美文物有49件。而随着内棺的清理完毕,标志着包山大冢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圆满成功。包山大冢出土的总文物达到了惊人1935件,其中青铜礼器59件,乐器14件,兵器72件,简牍445枚,生物用具269件,车马器1435件。
包山大冢的发掘成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也将历久弥新!
(更多以往文章或有趣神秘的考古发掘故事,敬请关注作者头条号。每日更新,每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