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8岁开国上将爱上25岁女舞蹈演员,女方父母激烈反对
1959年,48岁开国上将爱上25岁女舞蹈演员,女方父母激烈反对
1960年的某一天,在大连的海军基地,一场特别的婚礼在这里举行着,这场婚礼的主角新郎,乃是当时新中国海军的政委苏振华,苏振华在这一年已经快50岁了,但是他的精神抖擞,面容焕发英气,而在他一旁的新娘,是陆迪伦,年龄是25岁。
这场婚礼并不隆重,但因为苏振华是海军政委,他的很多战友都来参加这场婚礼,婚礼的宴席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后世的隆重景象,可是婚礼的氛围却非常甜蜜。
很多人都知道,苏振华与陆迪伦走到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都献上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苏振华在这个时候对着新婚妻子说道:
“我们未来要把家庭经营好,就像,就像…”。
看着苏振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陆迪伦笑着拍了一下他然后说道:
“就像是合作社一样”。
苏振华听到妻子的回答,高兴地连连点头。
而在他们举办婚礼之前的不到一年前,陆迪伦的父母还非常反对他们,后来是因为苏振华的真诚,以及周总理的从中帮助,这才让他们顺利结婚。
其实对于陆迪伦父母的不同意,苏振华是理解的。
首先,苏振华与陆迪伦年龄差距20多岁,这是第一大不合适。
其次,苏振华有过两段婚姻,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有了六个孩子。
苏振华的第一段婚姻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是在1928年,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延续家族血脉,于是答应了父母与母亲养女余娇凤的婚约。
但是在结婚不久,苏振华参加了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苏振华写信联系家里,才得知妻子已经不在,这让他伤心许久。
接下来的岁月里,苏振华又在延安与知识女青年孟玮结为夫妻,结婚这些年的时间里,孟玮为他生下了七个孩子,其中有六个长大成人。
只不过,婚后的日子并不轻松,作为一名革命军人的苏振华不仅要忙于海军的事务,还需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建国之后,孟玮觉得在苏振华身上找不到爱情,于是毅然决定离婚,1959年,孟玮离开了苏振华。
刚刚经历了婚姻的终结,工作上的压力也未曾减轻,苏振华此时担任着海军政委,公务非常繁忙,他偶尔要带着最小的几个孩子,常常手忙脚乱,就在这个时候,身边的朋友和战友开始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关注。
比如,国庆典礼上,苏振华带着六个孩子忙不过来,这一幕被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看在眼里,她走过去,帮助苏振华抱起了一个小孩子,并语重心长地劝他,既为了海军的工作,也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应该重新寻找一个爱人。
王光美的建议显然引起了苏振华的思考,而这一点,也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毛主席非常关心苏振华的家庭问题,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曾提到:
“海军的管理工作,还得靠苏振华,有苏振华在,我是放心的”。
随后也谈到了苏振华的婚姻问题,毛主席让苏振华大胆去寻找新的爱情,毛主席的话,苏振华自然是听进去心里面的,但是海军的工作非常繁忙,要说他真的立马找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也不太现实,对于这件事情,其实苏振华都没有了太多的期待。
可是爱情就是在命运之中不知不觉到来。
1959年的某一天,恰逢海政文工团在大连演出,苏振华受邀参加观看,当他踏进剧场时,他并没有料到,这场演出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此时台上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讲述了海南农家姑娘吴琼花从地主的压迫下逃出,最终投入革命的怀抱。
在这台剧中,吴琼花的一眼让苏振华的心仿佛被火炬照亮,心头的震动久久不能平息,而角色吴琼花的扮演者,是一名年轻的女演员,她的名字叫做陆迪伦,当时的她24岁,她那明亮的眼睛和坚毅的神情,令苏振华目不转睛。
与此同时,坐在苏振华旁边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显然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萧劲光看着苏振华的神情,下意识笑了笑,然后在他的耳边轻声说道:
“老苏,这个女孩子不错”。
可苏振华那时完全沉浸在舞台上的表演中,直到萧劲光拉了拉他的衣角,他才意识到自己走神了。
听到了萧劲光调侃,苏振华罕见地不好意思起来,只不过,苏振华内心确实有感情流动的痕迹,虽然被司令员调侃,但那一刻,他的内心却已然做出了决定。
苏振华决定追求爱情,他要认识这位年轻的女同志,虽然年纪相差悬殊,且苏振华的身边已经有了六个孩子,他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陆迪伦表演完之后,他就听说海军的政委希望认识她,与她交个朋友,苏振华没有让秘书和警卫员去转告,而是自己亲自到来,这份真诚让陆迪伦微微的惊讶,但她心中也想着,苏振华比她年长20多岁,很有可能已经是个叔叔伯伯辈的人了。
但苏振华与陆迪伦的第一次见面,出乎陆迪伦的意料。
她原以为,苏振华可能是个满面沧桑的“老头”,然而眼前的苏振华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和她预想的截然不同。
两个人开始了更深一步的接触,而在每一次交谈中,苏振华对陆迪伦的关爱与照顾,打破了她心中的所有戒备。
过去,陆迪伦对婚姻充满了困惑和不安,但苏振华的理解与体贴让她找到了久违的温暖。
但陆迪伦的父母并不完全认同这段感情,尤其是她的父亲,极力反对她与苏振华的婚事。
父亲的顾虑很现实:
两人年纪差距太大,再加上苏振华身上背负着六个孩子,这一切似乎让他们看不到婚姻的未来。
面对父亲的反对,陆迪伦坚定地告诉父母:
“他人好,对我好,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他们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可陆迪伦还是选择了和苏振华在一起,婚后,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两人却把家里经营得井井有条,特别是陆迪伦,她非常体贴地照顾着苏振华的孩子们,尽力去融入这个新组成的大家庭。
因为陆迪伦比较年轻,比起孩子们并没有大多少岁,所以孩子们一开始也不接纳她,这件事情让苏振华非常生气,陆迪伦常常安慰丈夫。
但面对孩子们最初的排斥,陆迪伦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温暖他们,耐心地为他们提供关怀与爱。
久而久之,他们的关系就变好了。
比如苏振华的大女儿苏承业,她最初不理解,甚至是不接受,对此,鲁迪伦用甜美的手风琴声,打破了冷漠的局面,苏承业也在乐器声中,与陆迪伦拉近了距离。
而陆迪伦对小女儿苏燕燕的悉心照料,甚至为她省吃俭用,只为给她更好的营养,这种态度也让小燕燕在健康的成长中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岁月并不总是温柔,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苏振华遭遇了政治冲击,妻子陆迪伦也被下放到湖南零陵县接受劳动改造,因为当地公社的干部因怀疑他们的身份背景,故意刁难他们,尤其是苏振华。
某一次,公社的干部让苏振华挑大粪,陆迪伦看到丈夫因旧病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劳作,气愤不已,她决定亲自去挑担子,尽管她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从未做过这样脏活累活,可出于对丈夫的爱,她依然不顾一切地去承担这一切。
苏振华看到这一幕,内心万分心疼,眼泪不自觉地落下,深深懊悔自己未能保护好她。
就是因为夫妻二人彼此之间相爱,面对生活的难关共同携手度过,所以这一切并没有打垮他们,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正是考验他们爱情的时刻。
也是这种考验,让他们坚定更爱对方的信念。
1979年,苏振华的身体逐渐虚弱,可他依然未曾停下脚步,兢兢业业地负责所有工作,但也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肌梗塞,不幸离世。
苏振华倒下之后,陆迪伦守着这个她陪伴了19年的男人,内心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痛苦。
失去了丈夫后,陆迪伦选择了独自一人抚养几个孩子,虽然生活艰辛,但她依然没有退缩,她用自己的坚强与无私的爱,把孩子们抚养成材。
陆迪伦的坚韧与智慧,最终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他们长大后,成就斐然,然而陆迪伦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2012年,陆迪伦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她在临终前,低声喃喃自语:
“老苏,我们的合作社办得还不错吧”。
她觉得,苏振华会听到,即便现在听不到,等她闭上了眼睛,苏振华就会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