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为何不立扶苏
秦王为何不立扶苏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长子,也是当时公认的太子,公子扶苏素有贤名,用太史公的话说,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公子扶苏之名,取自《诗经》,是形容树木茂盛,有香草佳木之意。这样一位贤公子,秦始皇为何不立为太子呢?
最近热播的《大秦赋》说,扶苏其母是楚国的公主,其舅舅是秦相昌平君熊启。同时昌平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最后一代楚王。先是,秦王用李信为将,以蒙武为副将,帅兵20万,南下攻楚,意图一举彻底击败当时关东最强楚国,李信果然也不负众望,于蒙武兵分两路,大败楚军。然而在关键的时刻,在陈都负责供应后勤的昌平君,反叛。归附楚国。李信不得不率军回师平叛,而楚将项燕乘机追击秦军,大败李信。
这一战才是秦军灭六国之战中最大的败仗。至于李牧的宜安之战,在规模上以及影响上,远不如次战。秦军发动宜安之战的目的还是疲赵,没有灭赵的意思,虽然也是南北两路同时进攻,但当时赵军实力犹在,特别是前几年,赵国名将廉颇,率衰兵,大破燕国倾国之军,并长驱直入围燕都,为赵军树立信心。所以说当时的赵国实力犹在。最后是在赵国发生大地震,雪上加霜之时趁机出兵灭赵。而秦军此时,用20万精兵,出兵灭楚,一场典型的国运之战。
此战之后,秦王大怒,以宿将王翦为主帅,出兵50万再次攻楚。秦王当时最恨的应该是秦相昌平君的背叛。损失数万将士,军需物资不说,秦王的统一大业也推迟几年。如果说,扶苏真是昌平君的外甥,不被秦王册立,看似就说的通了。其实不然。
公子扶苏是否是昌平君的外甥,这点其实不重要,关键是扶苏的执政方略与秦王相左。公子扶苏仁孝,与秦王暴厉的性格不同,当年秦王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不断出巡,不是镇压东南的天子气,而是六国新附,秦军在当地根基不稳,而六国的贵族又蠢蠢欲动。因此秦王不得不去各地巡视,趁机压制一下六国贵族的气焰。而将扶苏发配到蒙恬军中,协助蒙恬对抗匈奴,显然是将扶苏排在继承人之外,而将胡亥带在身边陪同巡视,显然是有点培养继承人的意思。
当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对抗还未成气候的匈奴,防范六国贵族反叛才是最重要的。秦始皇出巡带着胡亥,恰恰是在培养继承人。而公子扶苏被发配到蒙恬军中,显然不是学习军事,况且学了军事也无用武之地不了当时的秦国,东灭六国,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国家已无大的战事。维持当前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秦王是认为扶苏宽厚,孱弱。治理不好当时的秦国,才没确立继承人的身份。至于是不是昌平君的外甥倒在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