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九十二座,这个神秘的“千桥会”,成就了如今无锡的水乡景观
造桥九十二座,这个神秘的“千桥会”,成就了如今无锡的水乡景观
无锡地处苏南腹地,这里水网纵横,再加上境内太湖、京杭大运河的加持,成就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不过,我们现在看见的无锡的桥,除了现代化结构的大桥之外,古桥已经十分少,构成无锡水乡景观主体的,是在近百年的近现代历史上建造起来的92座桥梁,这些桥梁背后是一个神秘的慈善组织——“千桥会”。我们通过三座桥,来了解这段历史。
无锡人的世纪记忆——宝界桥
大公桥:“千桥会”的第一座桥
“千桥会”是在上世纪初,无锡的知名工商业领袖牵头成立的一个公益组织,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无锡丰富的水网,与交通便利性的矛盾,解决普通百姓过河交通不便的问题,在主要发起人之中,有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荣德生,薛氏家族薛南溟等,而这个组织修建的第一座桥,便是大公桥。
古运河夜幕下的大公桥
大公桥是一座横跨京杭大运河的现代化钢筋水泥桥,这座桥是薛南溟在永泰丝厂附近建造的,成为贯通古运河两岸的重要桥梁,与百米之外的清名桥遥遥相望,构成古运河上的独特即景观,与清名桥不同,清名桥作为石拱桥只能走人,而大公桥则可以通行汽车,这座桥到目前为止,依旧保持原貌,可以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看到。
跨越古运河的大公桥是千桥会第一桥
宝界桥:一代人的鼋头渚记忆
相比于“千桥会”的第一座桥大公桥,另一座桥的名气更大,这便是由“千桥会”发起人荣德生先生1934年建设的,这座长375米,拥有60个桥孔的大桥,是一座横跨太湖的大桥,在钱塘江大桥未建成之前,这座桥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第一长桥。
近百年历史的保界桥雄姿
宝界桥建成之前,无锡人要去鼋头渚,只能通过轮渡的方式,从管社山庄做船到达,交通极为不便,荣德生先生捐资修建保界桥之后,打通了无锡市区通往鼋头渚的唯一陆上通道,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人们去鼋头渚游玩,这座桥是必经之路,成为一代人的鼋头渚记忆。
从空中俯瞰保界桥横跨五里湖
宝善桥:惠山古镇的老桥新生
荣德生先生发起”千桥会“之初,目标是在无锡及周边城市建造千座大桥彻底改善水乡的交通问题,虽然这项宏大的工程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被迫戛然而止,但却依旧留下了92座有据可循的格式桥梁,其中惠山古镇的宝善桥,是老桥新生的一个特例。
寺塘泾上的宝善桥
宝善桥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建成,横跨在惠山古镇的寺塘泾上。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这座桥已经破损,而且单孔石拱桥无法通车,因此千桥会出资于1929年改建这座桥,成为一座可以通行汽车的公路桥,如今在惠山古镇,依旧能够看到改建后的宝善桥,这里是俯瞰惠山古镇的一个观景点。
站在宝善桥上俯瞰惠山古镇
”千桥会“这个神秘的慈善组织,最终在无锡及周边宜兴、武进、丹阳留下了92座有据可查的桥梁,其中包括无锡很多的地名建筑如蠡桥、小木桥、大渲桥、鸿桥等等,这92座桥中,如今依旧有39座保持原貌,13座经改建或加宽依旧在使用中,可以说,无锡城的传统水乡风貌,大都是建立在这些桥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