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丨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原始想法
大爱无疆丨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原始想法
清光绪 二十年(即1894年),42岁的海门常乐镇农家弟子张謇中了恩科状元,在京蹲了约半年时间因父病重后而去死。张謇离京回到常乐。
翌年逢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于1899年开工投产。1901年5月通海垦牧公司宣告成立,10月份沿海滩涂围垦启动。
纱厂和垦牧二个企业的创办,结束了张謇前半生的应考,掀开了张謇人生后半生30年的历程。“一个人一座城”,这在世界城市和社会发展史上没有第二位的。
启东挡浪墙遗址公园里的张謇塑像
胡适评论张謇:“⋯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翻开《大生系统企业史》许涤新写的序开篇是这样写的:“南通大生纱厂及其系统企业,包括棉纺织、垦牧、机械、面粉、榨油、制盐、内河及长江航运、码头、仓库、金融、房地产等三十多个企业,是张謇经过数十年的艰辛苦斗而创建起来的。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这个资本集团,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具有一个使人注目的地位。”
值得提及的是,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几乎都是他一人所为,资本来源靠的是社会上个人资金的集股(不足部分政府应急款)。这在中国近代是开天辟地的壮举。在清代几百年间所产出的114位状元当中,能真正脚踏实地,创办企业,造福于社会的只有张謇一人。
张光武在“张謇与近代盐垦及江苏沿海开发”一书里有关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原始想法是这样写的。
张謇的挚友也是得力的助手,大生一厂二厂(经理)和通海垦牧公司股东刘厚生的回忆说:
在宣统元年(即1909年)冬天,张謇到通海垦牧公司视察,回到大生二厂住宿了二天,向刘厚生劳坦诚地回顾了自己和三兄当初创办垦牧公司的原因。
崇明外沙(今属启东)大生二厂
“我虽然是通州籍贯,实际上我生长在海门地方。童年时代过的全是海门农家的生活。通州与海门,虽然接攘,但人民性质迥然不同。通州人安土重迁,很少往别处营生,他们除种田以外,大都以纺纱织布为业,通州的大布行销于东三省,即是通州人衣食之源。海门人则不然。
我自创办大生纱厂之后,常到上海,我开始知道,上海拉洋车及推小车的人,百分之九十是海门或崇明人。我曾调查他们的生活,都很困苦,他们所以到上海谋生的原因,即是无田可种,迫而出此也。我又留心其他劳动苦力,又发现盐城、阜宁、淮安等县城的乡民,多半在上海充当轮船码头装卸物之杠棒苦力。此比洋车夫为恶劣。
旧中国的车夫
我就想到,通州范公堤外之海滨,直到阜宁县境,南北延长六百华里。可垦之荒田至少在一千万亩以上。因此,我就劝两江总督办理垦荒之事。但他们听到投巨大的资本,则皆够谢不敏。实在说这种垦务,只要政府仿照范公堤的办法,筑成江苏省内黄海之滨一个长堤,沿海人民自有陆续报垦升科的人。不到二十年,至少可以增加二三百万亩的棉田。但是,你能希望政府来办吗?……因此,我已决定发一个愿心,在通州、如皋、东台、盐城、阜宁五县境内,开辟垦荒棉田一百万或二百万亩。假如变通通海垦牧公司办法,每户农民领田二十亩,可供给十万或二十万户之耕种,以每户五口计,可供五十万或一百万人之生活。这种事业我如不做,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肯负此责任也。”
垦区当时的景象
张謇是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深知平民百姓的生活贫困,民生一直牵挂在謇的心里,所以在以后的创业当中,处处有所体现和觉察。通海垦牧公司创办成功,为日后的苏北盐垦示范了榜样。
格局和胸襟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和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