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将】兵家鼻祖——姜尚
【中华百将】兵家鼻祖——姜尚
中华百将-评选说明 点击查看
画像
姜尚:生卒年不详。东海海滨人。名望,吕氏,字子牙。又称吕望、太公望。传言姜子牙一生活了139岁,庙堂之上他被历朝历代的君王称为兵家鼻祖、武圣,江湖之中他又因《封神演义》一书获得了众神之神、神祖的称号。
生平
姜子牙年少时读过不少书,是个有文化的人。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出生于贵族家庭。
成年(按14岁成年)后,就是一个人生活了,父母亲人去哪儿了无从考证。为了生活,姜子牙选择了入赘,老婆生了三个孩子。而且姜子牙还做过商朝的官,只是不习惯官场,回了家务农。
但是姜子牙整天只爱读书,赚不来钱,靠老婆丈人养着,很是被家人嫌弃。大约35岁的时候,被老婆赶出了家门。
然后姜子牙生活无着,求助于朋友,种地、杀猪卖肉、买面粉,啥活都干过,结果自己能勉强糊口。
转眼到了50岁,姜子牙身体还算硬朗,但是干体力活有些不行了。因为早年出力救过周文王(或是周文王的父亲),所以想法见了周文王一面。结果谈话很是投机,就做了文王的军师。有钱了,然后跟老婆重新和好。
之后指导周武王战胜纣王,被分封到山东一带。
传说
渭水河畔姜太公:
《文韬·文师》记载,周文王姬昌打算出门外出狩猎,他让太史编占卜自己到哪儿可以打到猎物。
太史编占卜的结果,出人意料,他是这样对姬昌说的:您这次去渭水的北岸打猎吧,在那里您会得到很丰厚的收获。这种收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一位拥有公侯之才的贤人。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有了他的辅佐,您和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好处。
周文王姬昌直指灵魂:【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姜太公回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姜太公从利益和仁政两个层面,阐释了如何达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理念。
先祖为贵族,至姜尚时以家道中落,年轻时不得志。暮年时才得遇周文王姬昌,成为其谋主。商纣王子受辛怀疑姬昌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其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姜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子受辛,赎出了姬昌。姬昌归国,便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姜尚在辅佐姬昌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姬昌死后他辅佐周武王姬发。约1059年,为了探察诸侯是否会集而东讨商国,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姬发在这里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子受辛的檄文。届时800诸侯会诸此地,显示了姬发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商纣可伐,姬发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这次行动,实际是灭商前的一次预演,在诸侯国间产生了强烈影响,使更多诸侯听命于周。约1062年,商王朝统治集团核心发生内讧,良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投降周。姬发以姜尚为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3000名,甲士4.5万人,以吊民伐罪为号召,联合诸侯各国,出兵伐商。二月,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17万(当然了,很多是凑数的奴隶和囚徒),灭商。受封于齐,并获得征伐诸侯的权力。又参与平定管、蔡之乱。据说享年一百多岁。他死后齐国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据说《六韬》是他所著。
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六韬》虽未必是他所著,但上面记载的很多谋略都极有可能是他用过的。还有无数其它兵书也伪称是他的著作,似乎挂了他的名就一定上畅销书排行榜。
明日更新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