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简历
陈伯达简历
陈伯达简历》,《人民日报海外版周报副刊·文艺版:陈伯达传记丛书·第一辑,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中国 ***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回顾与展陈伯达传记丛书·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中国 ***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回顾与展望丛书·第一辑。
陈伯达是伟人的四大秘书之一,也是任职时间最长,职务最高的一位。在1969年,陈伯达当选为中央常委,排在周总理的后面,位列第四。
其实说起来,陈伯达的人生经历也是令人唏嘘,如同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
本来,陈伯达作为伟人的秘书,深受重用,处事应当是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
结果在1967年,陈伯达站到了江青这一边。只不过,在某些事上,他又和江青等人持不同态度,因而惹来了江青和康生的嫉恨。
九大之前,江青和康生准备“动一动”陈伯达。陈伯达正在恐惧的时候,叶群私下里给他打气,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至此,心生感动的陈伯达经过仔细考虑后,改换门庭,站在了林彪一边。

会议结束后,陈伯达被宣布接受隔离审查,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陈伯达是林彪集团中第一个被隔离审查的人。
一直到1980年底,因为两案的公审,陈伯达才再次出现在新闻报道上。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竟然还活着呀!
此次公审采取电视直播的方式,宗旨就是为了公平公正,把审判的全程展示给大家看。
1981年1月,公审结束,特别法庭宣读了审判结果,陈伯达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
而且,审判机构从公平性出发,将他的刑期从1970年10月18日这天算起。也就是说,陈伯达的实际刑期还有不到8年。
陈伯达出生于1904年,这一年已经是77岁的老人了。由于他年老力衰,身体又有病。有关部门从人道主义出发,在陈伯达正式服刑半年后,就批准他保外就医了。
保外就医的陈伯达,被安置在了北京东郊一座新建楼层的顶层三居室。之所以选在顶层,也是为了减少外界干扰,毕竟他之前的名声太大。
同时,组织上考虑到陈伯达年纪大了,独自生活不太方便,就把他的儿子陈晓农从石家庄调回了北京,陪伴着陈伯达一起生活。
陈伯达一生结婚三次,三任妻子分别是诸有仁、余文菲、刘淑宴,且三任妻子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不过,她们与陈伯达也都是以离婚收场。
陈伯达于家人
陈晓农是陈伯达和第二任妻子余文菲所生,是陈伯达的次子。他原来叫陈小农,后来觉得小农不好听,就在重新办户口的时候,改成了陈晓农。
陈晓农在石家庄的工作,是一名工厂里的普通工人。这也是陈伯达特意安排的,他不想儿子太高调。
而陈伯达之所以把儿子安排在石家庄,一方面是因为石家庄有他的老熟人,另一方面是因为陈晓农的母亲余文菲也在这里工作,正好可以相互照应。
1979年,陈晓农和一名石家庄女孩张兰华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子。
陈晓农
等到陈伯达被保外就医后,组织上要安排陈晓农前去照料,他就去询问在干休所休养的母亲,并得到了母亲的同意。
于是,陈晓农就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北京,照顾起父亲的生活起居。
这时候的陈伯达虽然已经77岁了,但并没有消沉下去,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看书写作上。他不仅看遍了各大报纸,还经常要求儿子为自己购买各种书籍,供自己参考写作。
而当时有关部门为了照顾陈伯达,还专门每月给他一百元生活费,并提供足够的粮食与食用油,陈伯达把这些生活费也大部分用来购买书籍了。

因此,当有关部门某一次询问他有什么需求的时候,他提出能不能给他一些买水果的钱。这点要求很简单,上面很快就同意了。
后来,胡 *** 同志觉得陈伯达的理论水平还不错,就让他再根据资料写一些研究报道。陈伯达听了,很愉快地就答应了,并在此后写出了多篇文章,供上级领导参阅。
1988年10月,陈伯达刑期满了,正式恢复了自由身,上级派了一名公安部的副部长专门为他举行了获释仪式。
由于此时陈伯达正因为前列腺肥大症住院,获释仪式就选在了医院举行,他开心地听着自己的获释报告,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说起来,陈伯达的升迁,也离不开伟人的赏识。
一开始,陈伯达在党内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抗战初期,他在延安的陕北公学担任教员一职,教授学员们理论知识。
不过,由于陈伯达出生于福建,讲课时一口闽南语让学生难以听懂。所以,在大部分时候,陈伯达不得不在黑板上写出讲课内容,而所谓的讲课也就变成了写课了。
因此,陈伯达在早期并没有得到组织的重用。
直到有一天,伟人参加了一次理论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双方辩手争论不休,而陈伯达站了出来,把双方理论的重点部分概括总结了一下。
等陈伯达说完后,伟人觉得这种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独特,大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开完会后,伟人就邀请陈伯达一起吃晚饭。一起吃饭的一共有四人,分别是伟人、陈伯达、美国记者、翻译。
伟人笑着对陈伯达说:“今天这顿饭顺便也请你,请你和美国客人,”
在饭桌上的交谈中,伟人发现陈伯达对先秦历史也颇有研究,惊喜之下,不禁又和他探讨了一番。
众所周知,伟人精通文学历史,传统文化的造诣很强。因此,他对同样精通历史的陈伯达不由得高看了几分,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此后,在伟人的提议下,陈伯达在延安定期来办哲学讲座。而每次陈伯达讲课时,伟人只要有空就会去听,也就带动了其他很多人一起去听陈伯达的了。
陈伯达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逐渐成为了理论方面的大师。
1939年,陈伯达正式成为了伟人的秘书,一直担任到1970年,时间长达31年。
1948年,中央机关在河北阜新县城南庄落脚。国军得知情报后,派来飞机进行轰炸。
陈伯达听着天空飞机的轰鸣声,连忙跑到伟人那里,拉着伟人赶紧撤离院子。
他们刚跑出去没多久,一颗炸弹就落在了之前落脚的院子里。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伯达这次功劳很大,保护了伟人的安全。而这一举动,在后来也救了陈伯达一命。
1971年9月,林彪事件发生后,陈伯达随即被带往秦城监狱关押。
可是,当他要踏进牢房的时候,突然心生恐惧,他大喊道:“我在阜新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你们可以问毛主席。”
此话传进了伟人的耳朵里后,他回想往昔,感念陈伯达之前的功劳,特意交代要善待被关押的陈伯达。
1989年,陈伯达因为心肌梗塞而去世,时年85岁。在他去世后,组织上本着低调的原则,用化名“陈健相”把陈伯达送到八宝山火化。
陈伯达在被火化后,骨灰一开始寄放在老山骨灰堂。
两年以后,即1991年2月,陈晓农和妻子张兰华带着陈伯达的骨灰回到了老家,把它安放在了惠安岭头村的祖屋中。
在父亲过世之后,陈晓农回忆起父亲,觉得父亲虽然也曾经显赫过,但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而且,陈晓农觉得,父亲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懦弱的文人,本人没什么大的主见。
陈伯达生前,常常说自己是“小小普通百姓”,言辞里十分地谦卑,因而还曾惹来了康生的不满。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说,陈伯达作为伟人的秘书,还是曾经做过一些好事的。只不过后来走错了路,犯了错误。幸好,组织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优待了晚年的陈伯达,让他能在晚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到几年的天伦之乐。
往事如风,无论如何,他终究是离开了,一切都已经随风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