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究竟为何?文人、百姓众说纷纭。
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究竟为何?文人、百姓众说纷纭。
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要说到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则众说纷纭。多年前,我在参观乌江亭景区时,当地朋友讲述的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与传统说法有些不同,令人慨叹,感觉不可思议。

一.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简介。
公元前202年1月,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被汉军击败,楚霸王项羽匆匆告别虞姬,带领部分将士,杀出重围,一路奔逃,来到和县的乌江镇(当时称为乌江亭)大堤上,准备过江。此时,乌江亭长正划着只能承载一人一马的小船在冰冷刺骨的江边等待项羽过江,后面追赶的汉军渐渐逼近,项羽看着身边仅剩下的26名将士,心如死灰,将自己的乌骓马送到船上,拜托亭长照顾,然后自己拔剑自刎。

二.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众说纷纭。
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在乌江亭景区的诗词碑文中随处可见,以下四首诗基本囊括了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
第1首,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是因为“羞”和“耻”。曾经的项羽意气风发,气盖山河,最终,垓下兵败,虞姬自杀,又“羞”又“耻”,无颜见江东父老。

第2首,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诗中分析: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项羽失去从头再来的信心和勇气。

第3首,陆游的《项羽》:“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诗人认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不用范增之计而导致失败,因后悔而自刎。

第4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认为: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是因为有气节,不肯过江东。

三.项羽自刎乌江原因的另类说法。
多年前,我在游览乌江亭景区时,朋友告诉我,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当地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即项羽是被韩信用阴招逼死的,后来韩信被吕后用阴招害死就是此事的报应。

1.韩信使阴计,蚂蚁组成“项羽必死乌江”六个大字,用“天意”逼死项羽。
垓下之战后期,韩信料定楚军将败,届时,项羽会突围回江东,以图卷土重来,他要回江东,必会去乌江亭找亭长要船渡他们过乌江。想到此,韩信立即给参军下令,要他派人悄悄赶至乌江亭大堤用蜂蜜写下“项羽必死乌江”六个大字,然后静待蚂蚁来搬蜜形成壮观的蚂蚁字。晚上,参军向韩信请教此举的目的时,韩信告诉他,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汉军没有人能够在与他正面交锋中蒋其杀死,但是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还特别迷信,容易情绪化。但他连续遭遇失败,人困马乏之时,忽然发现蚂蚁组成字,说他必死乌江,他会觉得这是“天意”,从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垓下之战结束,项羽果然如韩信所料,带领残兵来到乌江亭,但他在乌江大堤上发现由蚂蚁组成的“项羽必死乌江”这六个大字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认为天要亡项羽,遂拔剑自刎。

2.韩信遭报应,被吕后使用阴招杀死在长乐宫。

韩信打败项羽后,汉高祖刘邦不仅封其为王,据说还承诺他三不死,即“见天不死”、“着地不死”、“遇铁不死”。后来,吕后担心韩信功高震主,欲将其杀死。为了不违反金口玉言,吕后将韩信骗入长乐宫,放在一个大笼子里,然后用黑布蒙住笼子上方,让他上不见天,随后将笼子吊在樑上,让他下不着地,最后,命宫女用长竹签从笼子下方将其活活捅死。

韩信被吕后用阴招害死,乌江镇上同情项羽的百姓认为,这是当年韩信用阴招逼死项羽的报应。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寇,可是楚霸王项羽似乎是个例外,乌江亭、霸王祠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文人墨客、官员百姓对项羽自刎乌江都持有同情态度。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