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信仰“伯公”的真实身份
潮汕信仰“伯公”的真实身份

“伯公”是中国的诸神信仰之一,在民间对于“伯公”的身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在中原地区大多被理解为土地公,而在台湾地区称福德爷、土地公伯、土雷公、福神。而在潮汕地区,土地公的名号是“福德老爷”。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管理土地的神祇。那潮汕地区俗称的“伯公”的身份又是谁呢?

最早的历史要要追溯到夏朝之前,大禹的时期,由于尧,舜两位统治者,且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让王朝进行传承,受舜禅让的大禹也想向前辈学习,决定不通过世袭的方式也通过禅让来传承王朝。在《夏本纪》中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意思是皋陶是大禹第一继承人,但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代,年龄太大,大禹还未去世时,皋陶就先死了,于是大禹又挑选了一位继承人——伯益。后夏启通过武力进攻伯益,夺取了帝位,开启了历史上的夏朝(夏—商—周)。在战国时期文献《容成氏》中记载:“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


伯益(别名:伯翳)也就是潮汕地区普遍信仰的”伯公“(或:感天大帝),被称呼为”伯益公“也有不了解的群众也有称之为”伯爷公“,在潮州音中,因“益”与“爷”发音相近,以致不少人把“伯益公”说成是“伯爷公”,其实“伯益公”与“土地公”是不同的神。伯益公诞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汕头老市区民间例俗有一年拜两次土地公之奇事,即以每年农历三月廿十九为伯公生,而以六月廿十六为土地公生,这是两神非一的其中之一佐证。
伯益是最早创造益井、训鸟术、训兽术、治水术的人,因此在潮汕俗语中有一句描述,“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
潮汕传说,伯益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之王的老虎,让老虎乖乖听话,便产生了“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这句俗话。民众便把他称为“感天大帝”。潮汕古代民众为防虎害,确保人畜平安,常在山下筑“伯益公庙”,庙内主奉伯益神像,其造型是白须、持剑、骑虎的雄姿。伯公庙19世纪还由华侨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由于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也有记载称:是辅佐帝舜驯服众多鸟兽),因此被帝舜赐姓赢,也就是赢姓最早的始祖,夏商时期的“赢姓十四氏”便是伯益之族。
伯益有两子,一位是大廉,大廉在夏朝时期创建了(古)大黄国,位于现今的河南与河北一带,也是赢姓与黄姓的起源。另一位是若木,若木在夏朝时期创建了(古)徐国,也是现如今徐姓的起源。

而后大廉的后裔非子(又称:秦非子,赢非)在周朝时期创立了秦国,是周朝诸侯国秦国的开国君主,而后才有了秦始皇一统中原。关于秦始皇与潮汕地区的故事这里也有个插曲,现代著名作家、编剧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他甚至列举了一个例子,用潮州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都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吟唱一般。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就曾说潮汕话乃古汉语。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现如今用潮汕话可以将很多古诗词用非常押韵的方式朗读出来,但不过目前尚未有史料具体且直接的证明,但是从信仰的根源上来说可以察觉到秦朝时期与潮汕地区的一些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在潮汕地区一部分的伯公庙避免会将伯益公与土地公一同供奉,让群众可以一起祈福,在东南亚也有不少群众依然会去当地的伯公庙祈福,虽现如今已经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是科技社会,但是有些传统信仰还是有其历史根据且源远流长,信仰和祭拜也代表了人们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以及对平凡生活兢兢业业的一种坚持。信仰的选择或者无信仰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自我选择。
PS:现代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或许在告诉我们科学的尽头就是玄学。
本篇过渡图设计:EDC
本篇资料来源:
1.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伯益/2110895?fr=aladdin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伯公/1727904?fr=aladdin
3.《古汉语常用字典》.现代.王力
4.《容成氏》.战国
5. 《夏本纪》.西汉.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