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叶汇

​电影《色戒》反动之极!它无视国家和民族利益,只谈个人感受

点击: 来源:逸叶汇
摘要:电影《色戒》反动之极!它无视国家和民族利益,只谈个人感受 电影《色戒》于2007年上映,由李安执导,周杰伦和梁朝伟主演,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该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

电影《色戒》反动之极!它无视国家和民族利益,只谈个人感受

电影《色戒》于2007年上映,由李安执导,周杰伦和梁朝伟主演,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该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特务王佳芝奉命去刺杀汉奸丁默邨的故事。该电影在艺术上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是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它在意识形态上存在问题,模糊了抗日时期的历史事实,淡化了当时的国仇民恨。

《色戒》中的王佳芝被塑造为一个私情大于一切的女特务。在她身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并不强烈,她更关注自己的私欲和爱情。这与历史上的女特务形象相去甚远。例如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暗杀任务,并视死如归。她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色戒》却掩盖了这一历史事实,将一个视死如归的女英雄描绘成一个脆弱多情的普通女子。

不仅如此,《色戒》还对汉奸丁默邨形象进行了美化。丁默邨这个角色变得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没有表现出汉奸应有的卑鄙无耻。与此对应的,电影中参与刺杀的学生则描绘得幼稚无知、目的不纯,使观众对他们也失去同情。这种手法极大地弱化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美化了汉奸的形象。

在《色戒》的叙事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被刻意回避了。日军在中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令人发指的暴行都被模糊处理,中国民众的苦难也鲜见表现。这给人一种当时中日之间仅存在着普通的社会矛盾的错误印象。显然,这与战争年代中日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对抗是格格不入的。

《色戒》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无疑是危险的。它淡化了中国人民当时的国仇家恨,割裂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在道德层面为伪政权和汉奸开脱。这部电影的视角局限在几个人的私情,而完全忽视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命运存亡。它不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有悖历史事实,应受到警惕。

当然,《色戒》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有其表现手法的自由度,但这种自由也需要基于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尊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电影等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在创作处理历史题材时,必须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忌颠覆是非黑白、淡化国仇家恨,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关文章